leyu小小手拎袋里有什么奥秘?新虹街道发布一项公益项目成果巧妙提高居民垃圾分类
栏目: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2023-10-08
 leyu小小手拎袋里有什么奥秘?新虹街道发布一项公益项目成果巧妙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效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垃圾分类正式有了法律依据,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高速时代。然而,实现垃圾分类单靠罚款约束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增强居民的分类意识,提高分类效率。  6月18日,在闵行新虹街道,来自闵行区妇联、绿容局、房管局、新虹街道各部门人士和新虹街道各居村的居

  leyu小小手拎袋里有什么奥秘?新虹街道发布一项公益项目成果巧妙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效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2019年7月1日起施行,垃圾分类正式有了法律依据,上海正式进入垃圾分类高速时代。然而,实现垃圾分类单靠罚款约束远远不够,还需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增强居民的分类意识,提高分类效率。

  6月18日,在闵行新虹街道,来自闵行区妇联、绿容局、房管局、新虹街道各部门人士和新虹街道各居村的居民,一同揭开了新虹街道妇联“益起创”垃圾分类公益项目最终成果的神秘面纱。这一成果到底是什么?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项目的成果,不是大数据,也不是融合高科技材料的智能垃圾箱,而是透明的手拎袋,里面有一块长相酷似精灵的塑料板、一张说明书,以及一些诸如吸铁石、万向轮、胶水的小配件。

  原来,那块材料包中的塑料板是一块垃圾分类的模板尺,和直尺不同,上面刻了许多弧线。每一道弧线都根据家庭垃圾桶的常用尺寸leyu、家庭常用垃圾的尺寸规格而精心设计。

  此前,在与居民的沟通后,设计师发现,家庭垃圾除了厨余垃圾外,大部分都是灰尘、纸屑、包装盒、果壳和塑料瓶等,种类相对单一,形状也有一定的规律。在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垃圾分类的优秀案例后,设计师们提出,希望通过限制投入口的大小,规划投入通道,实现初步的垃圾分类。

  由于家庭情况各不相同,设计合理的投入口组合遇到了难题。在尝试了多种可能之后,设计师发现,最了解家庭情况的人恰恰是居民自己。那为何不让他们自己动手呢?于是,一块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各种可能的模板尺诞生了。

  模板的使用十分简单,只要根据家中垃圾箱的大小以及常用垃圾的种类,选择合适的弧线,在纸板或纸箱上画出不同的图案,将图案掏空后,就形成了固定形状的垃圾投入口,放在装有垃圾的垃圾桶内,一个自制分类垃圾盒就完成了。只有符合大小的垃圾才能通过开口投入下方的垃圾袋,经过垃圾盖的“过滤”,实现了初步的分类。

  目前,这一模板尺已经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今年下半年,新虹街道会积极推广这一成果,通过开展一系列体验活动,帮助居民们学习使用模板,制作属于自己的垃圾分类箱。

  在前期调研中,设计师们发现,大部分居民家中的厨房空间十分有限,如果放入两个垃圾箱,会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厨房移动空间变得更为局促。在与居民进行多次讨论后,设计师们设计了一款垂直发展,能够放入厨房小空间的垃圾箱,因地制宜leyu,嵌入剩余空间,实现干湿分离、储物等多种功能。

  但每户居民的户型、需求也不尽相同,在制作过程中又发现了同样难以普适的问题。有了模板尺的经验,设计师们马上尝试,用身边可以获得的材料,按照原本的设计原型,制作出了一个垃圾箱。

  经过多次简化和调整,设计师们成功利用最常见的快递纸盒,制作出了垃圾箱的diy版本,整个制作时间不超过20分钟,而材料包中配备的小工具能够帮助这个箱盒在家中移动,方便居民收集和倾倒垃圾。

  为了验证项目成果是否能被居民们接受,新虹街道妇联和设计师们共同组织了3个试点居委的40位居民,分批体验了项目的成果。

  在过程中,设计师们惊喜地发现leyu,居民们不仅很快接受了材料包,还运用材料包做出了之前都没有想到的造型。同时,参与的居民有不少是新虹街道“一居一品”项目的骨干,她们利用个人的特长,设计了富有特色的剪纸图案,还用钩针手法制作了立体的垃圾分类图标,装饰在垃圾箱上,既提醒自己垃圾分类,也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垃圾箱立刻充满了活力。

  活动现场展示了15个居民自发装饰的垃圾箱盒以及垃圾桶盖。受到启发的居民还提出,不妨将自己的特长运用到社区中心的宣传墙上,做出有居村特色的另类宣传墙。

  新虹街道妇联主席徐艳介绍说,此次项目的成果不仅是一套材料包,更是居民们充分利用生活经验与智慧的成果,是在项目成长过程中的产物,完全超过了本来的预期。这一次,通过“益起创”的项目,不仅探索了新的家庭垃圾分类解决方案,而且在动手的过程中,居民更有参与感,让大家切实感到,自己也已经成为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弄潮儿”。

  在现场,不少单位对项目成果表达出了极大的兴趣。一家物业代表当场表示,将认购100套材料包,从下半年开始,组织居民参与学习使用材料包。对此,新虹街道有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街道将继续探索垃圾分类的新尝试,希望从源头引导居民调整生活习惯,从垃圾分类走向垃圾减量,共同为环境提升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