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2023年中国危废处理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精选(简版)
栏目: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2023-09-16
 leyu2023年中国危废处理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精选(简版)根据2021年新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定义,危险废物(Hazardous waste)为:1、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2、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危险废物总计46大类467

  leyu2023年中国危废处理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精选(简版)根据2021年新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的定义,危险废物(Hazardous waste)为:1、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者几种危险特性的;2、不排除具有危险特性,可能对环境或者健康造成有害影响,需要按照危险废物进行管理的。

  根据《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版),危险废物总计46大类467种,较2016年版《名录》减少了12种,主要包括医疗废物、医药废物、农药废物、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等。新增豁免16个种类危险废物,豁免的危险废物共计达到32个种类。

  从危险废物产生的行业来源看,危险废物来自几乎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最主要的是工业、医疗和市政三大领域。其中:工业废物比重约为70%,一般源于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在矿业、能源加工及冶金行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较多。医疗废物共分五类,并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约占14%的比例。

  2021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排名前五的行业依次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5个行业的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合计为5997.7万吨,占全国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69.3%。

  2011年,国家工业危废申报口径从一年产生10千克纳入统计改为1千克,统计数据由2010年的1586万吨激增至3431万吨,增幅超过100%;2013年,国家“两高”司法解释出台,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废三吨以上即可入刑,危废显现量在2014年提升近500万吨;2016年,生态环境部会同联合开展打击涉危险危废环境违法犯罪行为专项行动,对可能违法违规堆存、填埋地点进行全面排查,危废产生量同比增长近1/3。

  2017-2019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分别为6581、7370、812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6.1%leyu、13.5%、8.8%,近三年增幅有所放缓。

  2020年,全国工业危废产生量为7281.8万吨,同比降低10.4%。2020年危废产生量下降主要是由于疫情导致产废企业开工率不足,随着疫情好转以及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危废产生量进一步增长。

  生态环境部没有公布根据危废名录划分的危废产生量,根据310个公布固体治理情况的大中城市数据看,HW34(废酸)、HW11精(蒸)馏残渣、HW18焚烧处置残渣(飞灰)、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48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等几个类别危废的产生量排在前列。

  2021年,全国危险废物主要类别产生情况如下:HW34废酸以1284万吨的产生量位居首位;HW11精(蒸)馏残渣以995万吨的产生量位居第二位;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以710万吨的产生量位居第三;HW18飞灰以625万吨的产生量排名第四;HW48有色金属冶炼废物以607万吨的产生量排名第五。

  伴随各行业危废产生量的快速增长,全国工业危废综合利用处置量也同步增加。2020年全国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量为7630.5万吨,2021年该数据进一步增长至 8461.2万吨。近五年,全国工业危废综合利用处置率不断提升,由2016年的83%增长到2021年的98%。

  2021年,全国纳入排放源统计调查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厂有1528家、(单独)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389家、协同处置企业156家,年运行费用为395.8亿元。

  2021年,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超1.6亿吨/年,较2012年增长了4倍;全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约215万吨/年,处置能力达到医疗废物产生量的1.54倍。

  2023年5月,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危险废物重大工程建设总体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指出:到2025年,通过国家技术中心、6个区域技术中心和20个区域处置中心建设,提升危险废物生态环境风险防控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利用处置技术研发能力以及管理决策技术支撑能力,为全国危险废物特别是特殊类别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提供托底保障与引领示范。

  2006年,全国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许可证数量仅有881份,此后数年不断增长。截止2019年底达到4195份,同比增长30%,相比2006年增长了376%。

  截止2020年末,全国具有危废处理经营许可证的企业达4560家,同比增长8.69%。截至2023年5月,全国已核发危废经营许可证数量达4455份,同比增长4.4%。

  截止到2023年初,全国核准危废经营资质超过1.77亿吨。其中:含金属危废资源化项目规模5824万吨、矿物油类废物处置利用3400万吨(含油污泥处置、废油利用)、酸碱处置利用1335万吨、协同处置1318万吨、煤焦油(渣)处置利用1030万吨。

  2019年,我国大、中城市危废(含医废)许可证数量为4195份,持证单位核准的收集和利用、处置能力为12896万吨/年(含单独收集能力1826万吨/年),但实际收集、利用处置量为3558万吨(含单独收集81万吨),核准能力的实际利用率为仅为28%,危险废弃物处理核准规模远超实际经营规模,许可证容量错配问题鲜有改善。

  2020-2021年,全国危废经营许可单位实际产能利用率分别为29%和30%,较2019年有小幅提升。

  (2)危废可分为50大类457种,彼此之间在处理资质、流程及方式上都有一定差异,导致产能与来料之间形成错配,导致部分种类危废处理产能不足,部分种类危废处理产能过剩的情况发生。

  (3)危废处理产能与危废产生企业之间存在地域错配,或者运输半径较大,来料存在一定波动,为了保证项目组正常运行,经常会有部分冗余产能。

  2013年,两高司法解释将“非法排放、倾倒、处理3吨以上危废”入刑,危废处置量剧增,处置供应能力远小于需求,处置价格爆发式增长,至2018年达到顶峰。随着危废经营许可证数量的逐年增加,全国危废处置能力也快速增长,整体市场供求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2019年以来,我国危险废物处置利用市场价格呈持续下降的趋势。

  同时,疫情期间的上业经营活动和产废量大幅萎缩,使得一些产废大省甚至都出现了近乎价格“腰斩”的情况。早在2019年,山东省内的个别区域焚烧处置费从2017年均价5000-6000元/吨跌至2000-3000元/吨,跌幅超50%。2021年,江苏省内焚烧leyu、柔性填埋和刚性填埋平均价格降至3000元/吨、1900元/吨和4500元/吨,较2020年同期分别下降40%、45.7%和22.4%。

  企业层面,以海螺环保的一般危险废物处理均价为例,2018年处理均价达到2,242元/吨,2022年下半年已经降至1,339元/吨。价格的下跌直接导致相关企业的危废业务盈利能力下降。在2022年H2较低的危废处理价格的大背景下,大部分上市的危废处理企业的毛利率都已经低于20%,不少甚至出现亏损的情况。

  为推动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改善区域危险废物综合利用处置能力严重过剩的局面,近三年来,全国各地不断出台政策和公告予以引导。

  据韦伯咨询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23年8月leyu,省级层面,已有河北、湖南、安徽、湖北、江西、吉林、广西等至少7个省份发布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引导性公告;地市级层面,已有日照市、淄博市、临沂市、烟台市、济宁市、菏泽市、聊城市、东营市、青岛市(9个,都属山东省),温州市、丽水市、杭州市、金华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8个,都属浙江省),无锡市,玉林市、柳州市(2个,都属广西自治区),鹰潭市,兰州市,株洲市,福州市、中山市、恩施州等至少25个城市和地区发布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建设引导性公告。

  从以上公告内容来看:各省危废利用处置设施存在的共性特点包括:(1)存在危废处理资质闲置、产能利用率低的情况;(2)结构性产能错配;(3)多省形成自行处理为主、综合利用为辅、处置单位兜底的危险废物处理格局。

  危废处置市场的变化也将对行业竞争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早在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和利用处置能力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推动省域内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产废情况总体匹配,科学引导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产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开展专业化建设运营服务。

  伴随兼并重组潮到来,危废处置行业整体的产能规划和布局更为合理,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大中型危废和以资源化、特殊类危废为主的处置设施会将有所增加,专业化区域化的危废处置企业竞争优势进一步凸显。

  更多关于危废处理行业的全面数据和深度研究,请查看韦伯咨询独家发布的《2023年中国危废处理行业专题调研与深度分析报告》。